返回顶部
荔枝林里飞出“领头雁”——记四川省第三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袁海通
发布日期:2019年12月13日 10时22分29秒

初冬时节,看着果园里一棵棵改良的荔枝树在雨露中成长,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双漩子村11组果农付学生的眼里流露出无尽的期待,预计明年,他家40余棵荔枝树将分红3万元以上,收入将是前几年的十多倍。同付学生一样满怀期待的果农,该县还有300余户,他们在一名年轻人的带领下,正将荔枝产业做大做强。

这名年轻人就是合江县润泽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、合江县荔枝科技协会理事长袁海通。他返乡创业,结合当地实际,创新推出“果树量化入股,销售收入分红”的土地流转新模式,让土地增产、果农增收,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“领头雁”。

20191213A2_副本.jpg

难舍荔枝情

“老板”返乡当农民

合江,是中国晚熟荔枝之乡。生活在该县合江镇柿子田村的袁海通,从小便耳闻目睹荔枝的种植和销售,荔枝林曾是他的“游乐场”,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树林里荡秋千,那种难以忘怀的情景,至今回味起来都很幸福。

2003年,袁海通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,南下广东东莞,进入电子公司工作。随后又到深圳接触了证券行业,开了一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,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,靠着勤奋和努力,年薪近百万,事业蒸蒸日上。

“返乡创业是一个情结,当时看到家乡漫山遍野的荔枝,高兴之余却又隐隐作痛。”袁海通回忆,2011年6月底,他回乡探亲,恰逢荔枝丰收,但因价格低廉、无销路,没有卖到好价钱,让他很心痛。“父母在,不远行,几年没回家,父母老了很多,那时我心里满是感伤。”作为家里的独生子,袁海通触景生情,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:放弃高薪回家当农民,在陪伴父母的同时,将传统的荔枝产业做大做强,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康。

创新模式

破解产业发展难题

回到家乡后,袁海通先后注册成立了合江县润泽果业专业合作社、合江县荔枝科技协会,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。

然而,很多事情说起容易做起难。“分散种植、品种杂乱、管理随意,导致产量小、果品质量差、收益低。”袁海通清晰地认识到当时荔枝产业的现状,决定集中流转土地,进行集约化、标准化生产,重振荔枝产业。

袁海通满怀斗志,开始集中流转土地,遭到的却是果农的普遍反对。果农普遍认为,就算荔枝当前价格不高,也是自家长久的“摇钱树”,靠山吃山也有一定的收益。袁海通说,多数人对于土地流转有所顾忌,怕“别人赚钱自己吃亏”。

“回来的目的就是带动大家致富,要搞好产业的发展,必须打消果农的顾虑。”经过反复调研、思考,袁海通首创“果树量化入股,销售收入分红”模式,让果农利用现有的果树或土地量化为股份,入股变身股东,土地流转后由专合社统管统销,快速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;所有管理费用由专合社承担,果品销售后,专合社与果农按总销售额进行5:5分成,同时反聘农民务工,再次增加农民的收入。

听说可以成为股东与专合社一起赚钱,以前有顾虑的众多果农纷纷找到袁海通请求入股。一场如火如荼的土地流转就这样开始了。

袁海通介绍,该模式在大桥镇金地坝果园试验成功,有效破解了“分散经营的经济林无法集中连片流转”的难题,快速实现品种、技术、品牌、价格和销售的“五统一”。随后,在合江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,在合江县荔枝科技协会、合江县润泽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,该模式在省定贫困村合江镇石堰村成功复制,并引来省内外专合社学习借鉴。

截至目前,专合社现有荔枝5600亩,有社员300余户,辐射带动农户1000余户,覆盖白米镇、大桥镇等10余个乡镇,带动季节性用工5000余人次,实现年收入1127万元。专合社先后获得“合江县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”“泸州市先进农民合作组织”“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”等称号,成功跻身2018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强;2018年,协会被评为“转型升级示范农技协”;袁海通也先后获得“四川省第三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金奖”“2017年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物提名奖”“2019年度四川省发展现代农业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”等奖项和荣誉称号。

20191213A3_副本.jpg

拓宽渠道

果农收入节节高

“进账从两千元一下变成了一万多元,增幅真是太大了,我这个股东太值了。”回忆起自己尝到的甜头,付学生一脸喜悦,用手比划起当天数钱的模样来。

付学生栽种了40余棵荔枝树,一般每年产荔枝300公斤,按照当地的市场价6~8元/公斤计算,每年大约收入2000余元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2017年,他竟然分红1万余元,增收了8000余元。

同村的果农柳高富更是深有感触,他入20股,当年也分红5000余元,而且还在专合社打工赚得6000余元,全年下来收入1.1万余元,比以前增收了大约1万元。

“实现了专合社的统管统销,不仅提升了荔枝的品质,而且价格也涨上去了,根据不同的果品,目前一般的品种每斤都卖到了10元至25元不等的价格。”掏出手机,打开微信,用手指划着里面密密麻麻的订单,袁海通一番自豪,“因为品质好,有些顾客一次就下几十单。”

在专合社的统销下,目前,合江荔枝实现了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的“两条腿”走路的营销模式。据袁海通介绍,“引进来”就是趁着该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,打造农旅结合基地,采用体验式营销,达到销售和宣传双重效果;“走出去”,主要靠微店、淘宝,包括微信朋友圈等电子商务为主要销售途径,积极开辟全国市场。

据专合社监事戚多祥初步估算,目前,专合社所辖的5600亩荔枝,经过土地流转统管统销后,亩增收1.5万元,户平增收2.8万元,果农收入节节升高。

打造品牌

建设幸福美丽乡村

虽然基地建设和产品销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也让果农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,但是对于袁海通的宏伟大计来说,这仅仅才是一个开始。

袁海通介绍,作为“中华名果”,曾是北京奥运会专供水果的合江荔枝顶级品种——“带绿”,有着辉煌的历史。早在2016年,就卖出了2980元一盒(20颗)的天价,创造了150元一颗的纪录。

在袁海通看来,专合社不发展“带绿”“妃子笑”等优质荔枝品种,就难以支撑起“中国晚熟荔枝之乡”这个称号,也难以拓展更宽广的市场,效益就会“原地踏步”。然而,目前合江以“大红袍”为主的荔枝林里,“带绿”“妃子笑”等优质品种并不多。他决定将荔枝林进行彻底的改良,将产业全面提档升级。

“只要发展好的品种,就算是两年不分红我们也愿意。”当袁海通把改良的想法告诉果农后,专合社的股东们纷纷双手赞成。2018年起,专合社发起总动员,采取矮化嫁接的方式,对荔枝园进行彻底的改良。

“以后重点发展‘带绿’和‘妃子笑’两类品种,改良后收入非常可观。”袁海通以发展“带绿”品种为例算了一笔账,“大红袍”亩产500公斤,按照目前8元/公斤的市场价格,入账4000元。但是,亩产300公斤的“带绿”,按照保守价160元/公斤的市场价计算,可收入4.8万元,亩产足足增收4万余元。

初冬的荔枝林里,弥漫着一股刺冷的冰凉,然而,果农们仍旧热情满怀,紧张有序地修剪、压枝,干劲十足。

“在为荔枝林改良的同时,专合社正在建设农产品场地集培中心,下一步还将建立出口备案基地,为以后优质荔枝出口做好准备。”指着眼前漫山遍野的荔枝林,谈起以后的打算,袁海通说,未来将注重荔枝品牌的打造、荔枝文化的挖掘,带领更多的农民调整产业结构、创新创业、增收致富,建设幸福美丽乡村,助力乡村振兴。(本报通讯员 刘传福  四川科技报记者 肖小红)

>>>采访后记:

走进返乡创业青年袁海通,我们亲历了他带领果农打造出来的一片宽广的致富增收天地。返乡创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从袁海通的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难忘的乡愁情结,他返乡敢闯敢拼的勇气,更是他理性思考、成功破难拯救荔枝产业的睿智。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创业天地,只要牢记初心、立足实际、勇于动脑,创新破解创业中的种种难题,为广大群众的利益着想,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,创业的路就会越走越宽,产业发展也必将越做越强。

Baidu
map